“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一季度我市经济社会延续了良好发展势头聚宝盆配资,实现了‘开门红’。”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关于本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通报,对做好二季度工作进行部署。会议提出,要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努力实现上半年“双过半”,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首都贡献。
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159.9亿元,同比增长5.5%。高精尖领域表现活跃,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和10.4%;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同比增长24%;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47.3万平方米,由上年全年下降1.2%转为增长6.2%……一季度,北京多项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良好。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燕南表示,经济增长5.5%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北京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中还呈现出几个特点,比如高精尖领域表现活跃、民营经济稳步增长、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接近90%
北京经济一季度数据表现亮眼背后,首先是高精尖领域表现活跃。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1-2月、上年全年0.4个和0.1个百分点。37个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实现增长,工业中,电子和汽车两个行业贡献最为突出。数据显示,一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0%,汽车制造业增长17.2%。服务业总体平稳,增加值增长5.4%,14个行业门类中,11个行业实现增长。优势领域在持续支撑带动,朱燕南介绍,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这三个行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合计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八成。
根据统计报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0%。其中设备购置投资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带动下增长1.3倍。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3%,水利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增长1.8倍和49.7%。
从需求领域来看,“投资继续发挥关键性作用”。朱燕南表示。一季度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4%,其中有效投资发挥主要带动作用,设备购置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接近六成。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接近90%,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由降转增
楼市的企稳也对北京一季度经济良好开局起到重要作用。根据统计局数据,北京房地产市场继续恢复,商品房销售面积由降转增,一季度增长6.2%,其中纯商品住宅销售增长23.7%,二手房成交套数、面积均增长3成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两重”“两新”政策下,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效果也在继续显现。设备购置投资成倍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达两成以上增长。所谓“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所谓“两新”聚宝盆配资,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据朱燕南介绍,今年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对产销两端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零总额当中,像家电类、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额增得也比较好。
全球性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一季度北京办公楼租赁和购置需求回升。从租赁来看,报告指出,春节过后,市场情绪有所回暖,办公楼租赁问询量与带看量逐步攀升。一季度全市新租交易总面积超过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
“各项政策措施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朱燕南表示。数据显示,3月全国制造业PMI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都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北京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在逐步好转,1-2月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的收入增速比去年都有所提高。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设企业数量的增速超过两成。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同步回升。
消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
消费方面,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商品类值中,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时尚娱乐类商品表现较好,分别实现零售额213.2亿元和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绿色智能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分别实现零售额128.1亿元、98.2亿元和16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9%和1.4%;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271.2亿元和15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和3.2%。但汽车类、通讯器材类等商品零售额仍呈降势。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加力,在上年8类家电商品基础上增加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微波炉4类,同时对单价不超过6000元的手机、平板(含学习机)、智能手表(手环)3类产品进行补贴。一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新能源汽车类等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合计上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消费市场仍处于修复调整阶段,消费领域继续分化,消费行为依然趋于理性和谨慎、更加注重体验感和质价比,消费品市场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稳固与增强。下一阶段,仍需多措并举提振消费,助力北京消费市场企稳回升和向好向新发展。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 表现突出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消息,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新增赋码法人和其他组织共计7.46万家,同比增长22.43%。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赋码量均创近三年历史新高。民营经济赋码量同比增长24.1%,其中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22.98%和30.13%。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市战略新兴产业赋码机构达3.82万家,同比增长39.55%,较2023年和2024年同期分别提升5.92和40.0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北京市民营经济赋码量在新兴领域增速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84.77%的增幅领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33.9%的占比成为民营经济支柱领域。
4月21日,北京海关披露一季度京津冀民营企业出口数据,一季度,京津冀区域民营企业出口1427.5亿元,同比增长8.5%。北京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北京外贸规模持续领跑。北京民营企业出口已连续21个月保持同比增长,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355.7亿元,同比增长33.7%,高于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整体增速26.7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批科技创新企业蓬勃发展。扎根北京未来科学城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松延动力,其研发的机器人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获得亚军;利亚德集团以LED智能显示产业为核心,获得专利2600余项;微岩医学从只有8个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量超过95%,并形成京东、抖音两个收入万亿级民营企业集团,小米、美团、快手、腾讯、百度五个千亿级民营企业集团。以致于在北京公布一系列民营经济数据之后,互联网舆论一片惊呼:“原来北京才是民营企业第一城。”据了解,北京的民企质量非常高,一些关键指标上甚至超过了杭州、深圳。近期,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胡润中国500强》。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以65家稳居榜首,深圳以49家位列第三,杭州以23家屈居第六。它这个榜单只算民营企业和混合制企业,以市场估值为排名依据。这个榜单反映了一座城市顶级民企的发展质量。根据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北京以超高数据(78家)遥遥领先,比深圳多130%,比杭州多225%。
营商环境:“无事不扰”北京连续八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季度开门红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北京各区各部门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为经营主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3月25日,《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对外发布。这是北京连续八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提出了46个方面200余项改革任务。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25年北京已将首次贷款贴息比例提升至40%,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我们的目标是‘一十百千’,形成专精特新赋能发展体系。”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建国披露了2025年的新计划:试点建设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心,建设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新培育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执法人员不到企业,通过视频AI识别、物联感知等8种非现场监管方式就完成检查——2025年,这种“无感监管”的模式将走进各行各业,全市将有超过50%的检查采用非现场方式,减少对企业的打扰。据了解,“无事不扰”清单年内预计扩大到全市企业总数量的10%以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胡克青聚宝盆配资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